新华网上海10月2日电(记者胡洁菲)近年来,随着国内外经济格局不断变化,“出海”已经成为企业寻找新增量的重要渠道。日前举行的长江商学院CEO项目二十周年返校日活动上,多位嘉宾一致认为,在全球经济多极化、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,“出海”成为中国企业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一大重要方向。
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说,全球大变局下,中国企业整合全球资源有三大支点: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曾贡献38.6%,远超G7总和;中国发展经验对新兴市场的适配性,较欧美模式更有优势;中国制造业拥有“除了中国,还是中国”的竞争力,叠加电商、支付等商业模式的外溢能力,使得印度、印尼等市场对中国模式的接受度更快。
东南亚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一站。ATM Capital 创始人、长江校友屈田深耕东南亚八年,他以TikTok电商举例说:“TikTok电商全球最大市场是印尼,而非美国,这说明东南亚消费具有巨大潜力。” 他建议,企业出海需聚焦大赛道,“像极兔速递,从OPPO印尼代理转型快递,靠全天无休服务适配电商需求,如今日均单量两千万单,东南亚市场份额达33%”。同时,他强调本地化的重要性,“海外负责人必须常驻,带成建制团队而非光杆司令,早期更要借助中国供应链优势,后期逐步实现本地供应链落地”。
科技也为出海赋能。零一万物CEO李开复提到,AI Agent(智能体)正成为企业出海的 “超级员工”,“在跨境电商领域,AI能自动完成市场洞察、投放管理、库存调配,中国企业需加快脚步,避免在效率上落后”。
长江商学院院长李海涛认为,全球南方市场拥有约60亿人口,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。“他们需要城镇化、基础设施建设,中国的光伏、新能源车、智能工厂技术,能提供高性价比的现代化方案”。
不过,“出海”并非完全一片坦途。长江首期CEO校友傅成玉提醒,中国企业切忌将国内价格战思维带到海外,“越落后的市场,电价、基础物资价格越高,要靠高质量、高服务盈利,而非低价内卷”。